服务优势

园区运营经验分享交流会是旨在为园区运营管理人员提供内部分享交流的主题系列沙龙活动,活动会根据不同的主题邀请能够代表主题的园区进行参观或主讲,其他园区管理者一起参与交流讨论。

左邻永佳执行董事彭海星出席数字龙华产业集聚实践分享会,并进行圆桌分享


什么是数字化?企业和园区在哪种阶段下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又该如何评估自身的数字化需求?数字化手段能否推动产业集聚......

5月26日,在数聚产业·智享园区——数字龙华产业集聚实践分享会的圆桌讨论环节中,华为智慧园区规划咨询总经理朱伟柱,港之龙实业集团总裁、深圳市龙华区产业园区促进会会长邱伟标,深圳市蓝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徐霞,深圳左邻永佳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彭海星围绕这些年来大家比较关注的园区数字化转型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微信图片_20220630100544.png


以下为圆桌讨论环节文字实录:


主持人:对产业园区和企业而言,数字化在哪种情形或阶段是必需品,哪种情形或阶段是奢侈品?


邱伟标:目前大多数园区都还处于信息化运营阶段,远没有达到数字化或者智慧化阶段,因为当下很多园区依然停留在地产思维或者物业思维层面,而要真正把园区发展成智慧园区,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必须拥有产业思维和资本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去应用好数字化手段去管理园区,赋能企业和园区的发展。

那数字化到底什么时候是必需品?我们首先要明白,在过去,园区的开发建设是拍脑袋决定的,很多园区根本不知道企业需要怎样的空间载体,所以企业是去适应空间去发展,而未来当有了数据支撑,园区开发方将可以做到精准产业定位,空间及配套空间的规划和建设,从而适应产业的发展需求。

未来如果实现数字化,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会解决,园区再也不用到处找企业,企业也不用到处找园区,产业裁体空间的供需关系将会被改变。也许会演变成资源信息的供需关系,谁拥有了价值数据,谁将得到财富。

数字化是奢侈品,我理解为变量,我们获得固态数字信息很容易,但是想得到动态信息,那真可以理解为奢侈品。


徐 霞:我尝试从企业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企业在高速发展的时候,业务复杂度比较高,这个时候是一定要借助数字化工具来降本增效,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跟管理效率的。其次,当企业发展受阻的时候,也希望通过数字化思维跟数字化技术,重新构建业务模式跟商业模式。所以在我看来,这两个阶段,数字化都是必需品。

那什么阶段是奢侈品?我一直认为数字化就是要建立全感知、全连接、全智能的新场景,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业务成功率。如果企业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没有搞清楚终极目的,没有为了企业的核心需求,没有提升效率,在我看来这种数字化就是奢侈品。


彭海星:现在大家在讲数字化的时候,其实都在围绕技术在展开。但反过头来,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围绕用户习惯来看。举个例子,早在几年前,大家交停车费、物业费等这些费用,都是要去管理中心排队交的,但现在大家已经完全不需要再到线下去交费了。

我们也可以用奥卡姆的剃刀理论来解释,假设把线上缴费的模式去掉,大家会不会觉得不舒服,如果发现很难受,那这个可能就是必需品。反过头来说,一些酷炫的数据大屏可能只有领导来的时候看一下,没有领导的时候就关掉,这个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奢侈品。


主持人:数字化转型到底要实现什么?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去评估自身的数字化需求?


邱伟标:我认为数字化是信息数据的过滤器,未来数字化转型,实际就是为我们过滤出适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实现数字价值化。



朱伟柱:刚才谈到如何评估数字化转型的效果,总体上,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是用户体验。对于入住园区的企业和个人,体验无处不在,通过数字化的应用,可以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企业服务等方面,感受到更好的体验;第二,是数字化转型要提升运营效率和经营效果,这是检验数字化转型最核心的衡量指标。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园区的收入增长或管理效率提升,这是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标;第三,数字化转型促进流程优化和运营模式的创新。借助数字化技术,重整企业招商和企业服务等业务模式,将会带来很多改变,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彭海星:我理解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思维,且一定要面向业务,更多的是从内到外,伴随着流程变革而催生的一个过程。比如华为,其实华为的数字化转型从90年代就开始了,一直到现在,从最早的研发数字化转型,用ipd流程,伴随着ipd流程当中的一些数字化的工具的实施,包括代码review的机制,到后来供应链,再到后来的CRM包括marketing活动,全都有一套流程和数字化工具来支撑,最终带来业务增长的同时,人数和效率能够确保。

以深圳湾为例,现在深圳湾MyBay平台的注册用户数已近百万,交易流水过亿,租金类收入和非租金类收入(线上的服务、会员制的收费及人员上的服务等)越来越接近了,当服务类别达到上百个的时候,靠人是管不过来的,这时就一定需要数字化工具去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新的收入模式来源。


徐 霞:企业在评估数字化需求的时候,一般会从三方面切入:一是从企业的痛点出发,因为数字化最基本的衡量指标是降本增效,即首先解决了企业的哪些痛点障碍;二是客户体验,从客户到内部流程,端对端流程的全链路畅通,达到业务模式的重构;三是通过数字化模式跟思维,创建另一个商业模式,把公司变成新的数字化公司。但现在其实大部分中国企业还停留在第一步,即如何降本增效,所以说从需求来讲,目前更多集中到“点”上,而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比较少,但这个维度偏偏价值更大,因此还需要全面长期地去尝试。

 

主持人:数字化的底层链接是“数据”,那园区和企业最有必要共享哪些数据?对于园区和企业的价值又分别是什么?如何通过数据和数字化有效链接园区和企业?



朱伟柱:今天我们讨论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都会围绕一个核心内容:数据。数据作为第五生产要素,确实至关重要。对于园区运营和管理方来说,他们收集和使用数据,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更好地运营园区,比如人的数据、空间的数据、车位的数据、设备设施的数据等等;还有一些是管理上的数据,比如电费、企业交税情况等数据,这些有可能是政府平台提供的,或者是互联网公开的……,园区运营方收集、整合这些数据,并基于数据反映背后的业务实质采取对应的措施,就是为了更好运营园区、服务园区企业。

园区入驻企业需要的数据,一方面,是基础服务类的数据,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产业链上下游数据的共享,从而实现企业之间的互动,促进业务发展。园区运营者,通过统一的数据平台,可以分类整合、加工相关的数据为企业提供帮助。举个例子,金融服务可能是园区很多中小企业的共同需求,可以把融资需求的数据进行汇总,形成三方沟通机制,对提升融资的成功率会有帮助;还有,譬如,把一些可共享的办公和会议等空间资源,相关数据整合起来,适当开放(可以有偿),解决临时需求,提升空间使用效率。


彭海星:因为朱总刚刚提到了企业在融资上的需求,我还是以深圳湾为例展开讲述。中国建设银行有一套内部授信系统,这套系统对企业的标签和字段高达上千个,但这些字段里缺乏企业的几个关键信息,比如企业的成长性,指的是哪家企业的员工数量在增加、访客数量在增加、停车数在增加等,而这些信息园区方是恰恰是最了解的。这一点深圳湾已经开始落地和实施了,而且证明了园区的确是一个纽带。比如MyBay的会员制里就有一项基于企业的知识产权的服务,这个服务实际上是将知识产权质押和银行的服务结合在一起,然后再结合数据驱动,这时就产生了新的价值。

再比如上海瑞安新天地,因为其数字化做得比较早,访客数据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沉淀,现在,瑞安已经把访客数据用来招商了,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访客肯定跟园区内的企业有关,围着他们去招商,有效性远大于在市场上招商。这表明,数据价值已经在变现,进入到数据驱动运营的阶段,并且开始创造新的模式了。


徐 霞: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评判一个园区的时候,我会从三个层面考虑:第一是安心,即我进入一个园区首先应该是安全的;第二是贴心,假如我是一个中小企业,我来到这里,所有的共享服务园区都给我提供,如共享办公平台、会议室等,这些东西现在很多园区也做到了;第三是悦心,因为每个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服务不同,比如产业链上的、金融链上的、人才链上的,而且中小企业是有很多专项的细分领域的,产业聚集越大,企业越大,共享的成本就越低,所以我认为除了提供结构化数据之外,还需要提供非结构化的数据跟经验知识,让企业能共享整个产业链的模式,这是未来比较关键的。 


主持人:数字化是如何促进园区实现从空间集聚到产业集聚的?又是如何实现园区、产业、企业之间的联动的?


彭海星: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产业的聚集或者产业的落地变迁,这些东西是天生的,跟地理位置、环境等因素相关,靠数字化很难形成对产业集聚的推动,因为产业的聚集是有规律的,数字化只能起到一个辅助作用而已。


朱伟柱:产业集聚确实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政府的产业政策、园区的定位等等。举个例子和大家探讨:张江科学城人工智能岛,大约6.6W平米,结合自身定位“5G+AI园区”,构建“巨头+独角兽+中小企业”模式,以IBM和微软等为龙头,建设数字化产业链。巨头有号召力,他们的大平台可以支撑独角兽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科研和产业孵化,小企业还可以承接细分领域的订单。

园区经营管理者,做了什么工作呢?他们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园区数字化过程中,给予园区企业的产品优先试用权,譬如,需要智能摄像机,就让园区内做摄像机的企业优先提供;IBM智能会议系统、依图的智慧金融服务等,都得到了在本园区优先使用的机会,这样,一方面给予数字化企业产品孵化成熟的机会,形成凝聚效应,促进企业和产业的凝聚;一方面又让园区数字化始终走在最前沿,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徐 霞:的确如此,因为每个园区的产业定位是不同的,客户也是不同的,数字化在产业集聚上只能起到“使能”的作用,比如一些服装集散地、产品集散地一旦选址在这里,就会很久。